euthenia

隨身碟與 USB 的「後時代」 – 無論是任天堂遊戲機還是汽車,都有它的存在

圖一:不僅隨身碟,USB 端口演變到後來,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不可或缺。(Freepik

  隨身碟從被發明的那一刻起,便走上漫長而崎嶇的道路,不僅歷經多種型態的快閃記憶體,也對所有類似的儲存技術帶來許多影響。2020 年的今天可算是 USB 隨身碟發展的「後時代」,而距今 10~15 年的時間裡,與它同樣重要的 USB 端口,又是如何改變產業的風貌呢?

2005 年:遊戲機的 USB 端口風潮

圖二:微軟不僅在遊戲機上搭載 USB 端口,也將隨身碟作正式命名。(Flickr-Benjamin Nagel

  為了與索尼(Sony)競爭,微軟(MicroSoft)也在這一年,發表帶有 USB 端口的遊戲主機 Xbox 360;與索尼的 Play Station 不同,Xbox 360 的端口只出現在控制台的背面,同時,微軟也開始將 USB 快閃記憶體(USB Flash Memory)「正名」為現今的 USB 快閃驅動器(USB Flash Drive),但臺灣人只管它叫隨身碟就是。

2006 年:連汽車上也能用 USB 了

圖三:人們早已能在車上透過 USB 充電,或讀取隨身碟裡的影音資料。(Freepik

  起亞汽車(Kia)成為第一家在車輛中使用 USB 端口的汽車製造商,隨著他們的 Multi-S 概念車出產,許多汽車製造商也開始想把 USB 端口與汽車做結合。

2007 年:USB 與緩存技術的結合

  快閃記憶體大廠晟碟(SanDisk)公司於 2007 年宣布一件重大消息,該公司所出產 1 GB 或更大的隨身碟,將與 Windows 的 ReadyBoost 兼容;ReadyBoost 是一款能將應用程式的檔案和數據在外部裝置做緩存,以加快系統速度的軟體。同年 9 月,晟碟更在中國上海成立全球第一家生產 NAND 快閃記憶體的工廠。

2008~2009 年:藍色接口誕生

圖四:USB 3.0 的誕生,讓隨身碟傳輸速度加快許多。(歐珍妮雅

  2008 年,USB 3.0 終於誕生,連接器的顏色也出現了變化,多為藍色,傳輸速度高達 5 Gbps,而採用 USB 3.0 的隨身碟也向後兼容 USB 2.0 端口。與先前版本的另一個差異在於,USB 3.0 可同時讀取和寫入數據,這使得與 USB 2.0 相比,其在傳輸較大的檔案時最多可節省 1.5 小時的時間。

  此外,坊間與訂製隨身碟儲存容量也在 2009 年來到了 256 GB,換算下來可儲存 54 部電影的 DVD 內容,或約 51328 張 10 Mb 的圖像。

2013~2015 年:手機也能接隨身碟

圖五:透過 USB OTG,現在連手機也能連接隨身碟啦!(歐珍妮雅

  短短四年的時間,512 GB 的隨身碟開始進入市場,而後沒幾個月,甚至連 1 TB 的隨身碟也問世了。而到了 2015 年,適用於智慧型手機的 USB OTG(On The Go)也誕生了,並有 A、B 與 C 型可供選擇,這也讓隨身碟與手機的連接變為可能。此外,部分隨身碟廠商也在這一年或發布 Type-C 的端口型態。

2016~2017 年:隨身碟容量創紀錄

  截至 2016 年,全球最暢銷的 Nand 快閃記憶體產品容量為 8~256 GB,但是,最少人購買的容量則為 512~1 TB;換句話說,購入或製作小容量的隨身碟對大眾來說仍是較為實用又實惠的選擇。此外,這時需要數據傳輸的產品,幾乎也都有至少一個 USB 3.0 端口。

  而至今尚未被超越的 2 TB 容量,也在 2017 年被發布,粗估可容納 34000 小時的音樂、1000 小時的影片以及 32000 張圖片。

  隨身碟與 USB 端口已是現今生活的不可或缺,這些技術能在短短的 15 年裡飛快成長,想必一兩年後,又是另一番不同的景象了⋯⋯

參考資料

Richard LeCount, History of the USB Flash Drive, USBMAKERS.com, 21 Mar 2019.
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