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首個 NAND 快閃記憶體(可以理解成 USB 隨身碟的前身)的問世,已經是 30 年多年前的事了,令人沒想到的是,距今 17 年前,我們所使用的儲存工具竟是 3.5 磁片,簡直就是時代的眼淚啊!作為一個客製化 USB 隨身碟廠商,除了提供高品質的產品,我們也有義務跟你們聊聊隨身碟的成長史。現在,就和我們一起穿越時空,看看它是如何一步一布蛻變成現在這個模樣。
本文重點摘要
1984 年:初代隨身碟誕生元年
快閃記憶體是由日本東芝(Toshiba)公司的藤尾增岡(Fujio Masouka)所設計的「電子抹除式可複寫唯讀記憶體(Electron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-only memory, EEPROM)」演變而來。當時,藤尾增岡的同事有泉昇次(Ariizumi Shoji),因認為該裝置抹除的過程很像相機的閃光燈,遂以閃光的英文「Flash」為其命名。同年,藤尾增岡也在國際電子開發商會議(International Electronics Developers meeting)上展示這款產品,並獲得英特爾(Intel)公司的關注。
1987 年:英特爾搶先發布 NAND
藤尾增岡開始製作 NAND 快閃記憶體,然而,由於當時東芝傾向把時間花在「動態隨機處理記憶體(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, DRAM)」上,造成雙方之間的關係有些緊張,也讓英特爾超前東芝,率先做出 NAND 快閃記憶體。
1999 年:USB 1.0 – 旅程開始!
到了 1999 年,隨身碟的靈魂外觀—— USB 1.0 和 1.1 被發表出來,藉以減少連接裝置所需的電線數量。目前聲稱自己是始作俑者(?)的廠商,包括以色列公司 M-Systems、中國公司朗科科技(Netac Technology),以及來自新加坡的潘健成(Pua Khein-Seng)等,然而,究竟誰才是最初的發布人,至今仍是個謎。
1990~1994 年:連接端口終於問世
英特爾公司的電腦系統架構師巴特(Ajay Bhatt),在這段時間開發出標準的 USB 端口,據巴特與開發團隊表示,此一端口的出現,也讓滑鼠與鍵盤等周邊設備能更輕易地與電腦連接。
2000~2003 年:USB 技術邁向成熟
這可以說是 USB 接口的快速成長期,當時的 USB 2.0 傳輸速度可達 480 MBps。隨著這個接口型態越來越泛用,許多公司也開始將 USB 端口變成裝置的標配(如筆記型電腦),甚至到最後,USB 隨身碟也逐漸取代 CD、DVD,成為主流的儲存媒介。不僅如此,索尼(Sony)公司也在 2002 年發表帶有 USB 端口的 Play Station2,我們甚至可以在相機等設備看到這樣的端口。自此,USB 的技術也到了相當成熟的狀態。
如今,隨身碟的製作不僅在性能上日臻成熟,也出現許多過去難以想像的科技結合。想知道近 15 年發生的種種變革嗎?歡迎繼續閱讀〈隨身碟與 USB 的「後時代」 – 無論是任天堂遊戲機還是汽車,都有它的存在〉。
參考資料
Richard LeCount, History of the USB Flash Drive, USBMAKERS.com, 21 Mar 2019.